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在线配资电话
那个在校园里总拄着拐杖的少年凌崇恩,终究还是没能等到属于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。据报道,今年高考,这名四川凉山会理的残疾少年考出了597分的好成绩,被宁夏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。就在近日,他的老师写下《一封寄到天国的录取通知书》,悼念这位身残志坚的学生。8月13日,记者多方采访获悉,凌崇恩因病不幸离世,家人、老师与同学们无不陷入深切的悲痛与惋惜之中。
凌崇恩出生在凉山会理乡村,因脚部残疾自幼与拐杖相伴,但残疾的躯体,从未困住他追逐梦想的脚步。初二那年,他在“科技托起梦想”的演讲中道出心声,憧憬“能够步履轻盈地散步,能够去任何想去的地方……”同学们回忆他拄拐下楼时,手中总攥着书本,却永远“微笑着,很乐观的样子”。这抹微笑,就是他跟命运较劲的姿态。
由于身体的原因,“慢”成了凌崇恩躲不开的事。可他总是笑着说:“慢慢来,总能。”当然,他确实比别人慢:上台阶得多花数倍的时间,奔跑的渴望只能寄托于未来科技。但他以日复一日的坚持,将“慢”淬炼成一种力量:慢慢背稿、慢慢解题、慢慢拄拐从书桌挪到讲台。就靠着这份“慢”,他在高考赛场交出597分的答卷,让梦想的种子悄悄发芽。
放眼望去,这样的“慢行者”还有很多。湖南凤凰的李向阳,用脚写字画画,骑独轮车穿街走巷送餐,还做公益帮助他人;河南运动员王献,用残臂提着40斤的水桶训练,硬生生拿了40枚金牌;失聪女孩李尧戴着人工耳蜗考上清华美院,专注儿童无障碍设计。他们在限制中跑出自由,于残缺里活出完整,以各自不同的“慢”,书写着相同的“总能”。
展开剩余45%当下,社会的“快”与个体的“慢”形成微妙张力。应试教育里,分数好像成了最直接的尺子。但凌崇恩的高分背后,是无数拄拐上下楼的背影、无数午休啃书本的侧影。正如同学所说:“他拄着拐杖走过的路,比好多人跑着走的还远。”这提醒我们,教育应允许生命按自己的节奏生长,角落里慢慢开花的生命,或许正书写更动人的成长。
在科技托起梦想的时代,凌崇恩的故事具有特殊隐喻。他曾畅想3D打印技术带来行走可能,这份对科技的信仰,凸显人类面对局限时的倔强。医疗进步让生命变长,人们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让生命变“好”,让每个“慢慢来”的灵魂都能找到自己的光。
今天再听“慢慢来,总能”,在无常面前更觉得有分量。老师含着泪写:“他讲过的那些话,像种子一样落在了很多人心里。”这粒种子,已经在同学心里发芽,他们要带着他的梦想走进大学;在老师心里扎根,成为未来课堂上的精神火把;更在无数陌生人心里长叶,去唤醒虚度时光里藏着的勇气。
当然,慢从来不是懈怠的借口。只是现在社会总说“弯道超车”,总盼着“秒达”的成功,“慢慢来”反倒成了稀缺的智慧。凌崇恩们的故事证明:真正的强大,不是以速度定义价值,而是在逼仄的命运中,一寸一寸往前挪,走出“总能”的笃定。只要心向星辰,纵然步伐蹒跚,亦能走出光明的轨迹。
(来源:潮新闻)在线配资电话
发布于:湖北省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